我們無時無刻都身處於「空間」之中,空間中的物質與色彩,會觸發我們五感的聯想與記憶,軟裝師並非只能專職於居家室內的空間規劃,在商業陳列與店舖風格設計上,也能有所發揮,也越來越是不可或缺的一員。在設計品牌店面時,空間陳列方式需要考量販售商品之類型,以及品牌核心精神...等,藉由材質運用與色彩規劃的輕裝修作法,也能為空間提味,讓空間成為品牌理念的闡述者。今天跟著DO UP一起來看看,位於義大利米蘭的這間麵包店 — Signor Lievito,如何藉由空間陳列與設計,使店面成為街訪鄰居相聚一地的據點!
|品牌起源與初衷
這間矗立於米蘭街角的麵包店 — Signor Lievito,由原職為模特兒的Natalia Nikitina創立,開始接觸揉製麵包的契機,是基於疫情期間長期不得外出,Natalia Nikitina開始學習烘焙,從周遭家人、朋友開始分享,漸漸擴大至整個社區,這些忠實粉絲們於是鼓勵Natalia Nikitina將此技能專業化,從此改變了Natalia Nikitina的生活。
「現在我每天日出前便起床,開始揉製麵糰並且開烤箱預熱,開啟一整天的烘製過程。」
在熟悉了製程,並且找到了自己也能認同的味蕾口感後,Natalia Nikitina鼓起勇氣買下了一家店,並邀請有長年合作關係的建築師Hannes peer為其操刀設計空間。品牌名稱Signor Lievito,源自一種烘焙的核心原料,對於一種超過120年歷史的酵母的致敬。如今店內常態販售的麵包,包含長棍麵包,佛卡夏麵包以及Apulian麵包,都是一上架就會被搶售一空的熱銷品項。
|沈浸式感官體驗的空間設計
此麵包店的內部面積約為65平方米,還有一個30平方米的地下室,在構思內部設計時,Natalia Nikitina希望能樹立新時代麵包店的形象,除了販售麵包以外,也能為消費者帶來沈浸式的感官體驗,透過色彩、造型與材料觸感,讓人與麵包的記憶產生連結。據此理念,設計師為店面量身定做了所有細節,包含動線層架、家具物件與裝飾藝術...等,形塑出有如畫廊一般的氛圍。店面中設有軟墊沙發,壁面鋪設赤陶磚烘托暖意,窗框、桌椅與層架皆以色調清雅的樺木製成,而燈飾則為古董市集的挖寶物件...,這些裝飾語彙讓陳列在層架上的麵包,看起來也有如小雕塑一般賞心悅目,誘人購買。牆壁上掛有四幅引人注目的繪畫,是由Hannes Peer親手繪製,為品牌所獨有,展示了日落時人們在海灘上放鬆的樣子,妝點了空間中留白的牆面,俐落簡約的線條則表現了對於現代主義的致敬。
|重新定義「交流聚會」的場所
在設計此空間時,靈感來自Natalia Nikitina的家,其家中有一個大磚壁爐,Natalia Nikitina希望能將此材質沿用至店面中,而赤陶本身便具有烘烤的意象,故而大面積使用於空間中,默默散發著溫暖的光芒。此外,使內外空間建立起一種和諧的意象,有助於邀請路過的人們,產生入內一坐的慾望,而進入室內便能感覺遠離日常生活的煩憂。此麵包店跳脫常規,也寓意改變人們快步調的生活型態,將麵包店與咖啡店的概念相互結合,讓麵包店也能成為街坊鄰居們相聚一刻的場所,重新定義社交互動的場域。
( All photo via Hannes Peer )
忠泰生活長年深耕於空間陳列的領域中,從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到軟裝設計都有涉足參與,若本身有關注風格設計相關資訊,也必定會從其線上媒體中獲取養分,提升空間規劃的美感。家配師的口袋名單中也常存由明日聚落所開設的設計選物店及傢具傢飾店,如今忠泰生活於台北大直開設了「NOKE忠泰樂生活」,將特色品牌以及藝術裝置做結合,打造出具有策展思維的零售空間,從建築到內裝都十分具有可看性!今天就讓DO UP帶你們來看看「NOKE忠泰樂生活」有哪些必看亮點吧!
NOKE忠泰樂生活已經開啟營運,商場的建築空間、動線設計與空間陳列都服務唯一宗旨:「參與式體驗」,翻新大眾對於商場的印象。建築本體由旅德建築師林友寒操刀,以過往常見於基隆河、代表豐盈意象的商船為靈感來源,呼應商場的命名:「基隆河以北」(North Of KEelung river),乘載了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由南岸轉變為北岸的在地歷史脈絡,建築的立面有著連續階梯玻璃窗面,將窗外的景緻引入室內,也讓空間顯得明淨透亮。室內空間的設計則委託築內國際、禾浩及衍序團隊攜手打造,空間中可見稻浪、湖畔、松徑、雲海等自然環境的隱喻,照明則由「燈光詩人」 賴雨農擔綱設計,讓空間的光影變化富含層次。
商場中的進駐品牌經過精心挑選,鎖定「生活風格」為選擇品牌的主軸,包含風格選品、設計師服飾、天然香氛、美食餐廳...等,共計95組精選品牌,其中17家為全台獨家進駐,如德國米其林三星主廚Thomas Bühner全球唯一餐廳「La Vie by Thomas Bühner 睿麗餐廳」、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空間的高檔港式火鍋「明粵」,以及首次登台的義大利人氣冰淇淋 「Old Bridge」、日本中目黑知名咖啡店「ONIBUS COFFEE台北一號店」等,不僅著眼於品牌商品的獨特性,品牌美學的高度也是選擇依據之一,於眾多商場中一躍而出,對於想要親自見證這些品牌魅力的群眾而言,擁有強烈的吸引力!
為了豐富⺠眾逛商場的體驗,讓零售、餐飲以及娛樂能夠同時實現滿足,NOKE突破商場經營的框架,於內部設置具有專業賽事規格的「極光冰場」,再次強調參與式體驗的核心精神。此外,於商場中的不同角落都能看見藝術作品的身影,不論於館外、入口處,抑或樓層中,甚至搭乘手扶梯時,皆可看見忠泰集團珍藏的當代藝術品。如位於1F⻄北角入口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數位媒體藝術,由土耳其藝術家Refik Anadol製作,經由AI將數據單元化並建構出多元的連續錄像,以直觀的藝術表現,重新詮釋科技的複雜性。以及位於3F NOKES STEPS (UNCANNY策展空間),由美國藝術家Daniel Arsham,以「時間錯位」概念,所重製的維納斯神像,作品詮釋了完美與破敗的衝突空間,從裂縫中生長的水晶亦可被視為蘊含重生之意。
此外,NOKE中亦設置了可提供彈性展演的空間,於開業首發登場的便是由《明日製作所》策畫之兩檔展覽:《東信展:繁花.時敘》展與《Uncanny Market》怪奇世界的求生指南展。前者為知名跨界花卉藝術家東信(Azuma Makoto)的首度來台個展,後者則是屬於趣味性的互動式體驗,邀請⺠眾一同來參與。這麼豐富多元的商場,讓人忍不住想立即出發去尋寶了呢!
(All photo via NOKE 忠泰樂生活)
所有的空間類型,無論是住家或者商業空間,比如百貨、獨立店家,甚而是展覽場所,都會需要空間佈置師為其思考與落實空間規劃,軟裝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使用者的基本生活機能,也能藉由風格設計與擺設挑選,營造空間的故事性與氛圍,在商業擺設上,經常利用材質來堆疊出具有張力與氣勢的場景,藉此烘托出品牌的意象。具有強烈視覺感的空間陳列,也更適合商業攝影的表現,讓人 一看到照片就會產生親臨現場的慾望!今天DO UP要來介紹用「布幔」在空間揮灑創意的做法,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photo via mianer wong)
布料材質具有輕盈的特性,垂掛時不會帶給天花板過重的負擔,且自帶有天然皺摺,也能輕易的根 據想要呈現的視覺感進行變形與裁切,加上布幔有可透光的款式,於空間中進行層層堆疊,也不會 有過於厚重的效果,依然能保持適當的透視感,為空間帶來若隱若現的視覺感,增添了浪漫與神秘 的氣息。如圖中以布幔裁切垂掛,製造出拱門意象,帶領人們往空間內部緩慢走動,經過布幔拱門 時也會有被列隊歡迎的尊榮感受。另一方面,在挑高的空間中,除了以大型燈飾來妝點空間,也可 以藉由布幔的垂墜感與曲面來豐富視覺,若周邊有豐富的自然採光,會為交錯的布幔帶來深淺層次 豐富的色調變化,空間整體的氛圍感也往上提升一個層次!
(photo via baunetz-id , 文澜东方)
布幔的輕盈特性,也很適合用來做柔性區分空間的材質,在開放式的空間中,不妨試著利用布料的 垂掛來劃分區域,只要在色彩與材質的選用上,符合原有的空間風格,便不會顯得過於突⺎,兼具 裝飾與實用功能,也能破除牆面的厚重感,若想要釋放空間延展度時,也能隨即將布幔拆下,使空 間的分區能更加靈活!
(photo via belenko.design , Cedar + Moss Studios)
最後,在重視採光度的空間中,會利用可透光的布料來適度遮擋光線與提供隱私度,除了常見的一片式布料,也可以嘗試做出不同的變化,比如圖中利用多層投光布料,組合安排成為一幅窗邊布藝裝置,不僅可滿足原有的實用性功能,同時透過光照,讓布料也有了立體感與空間深度,有別於一 般的窗簾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photo via Casa de Valentina , Squarespace)
還記得那個頭大大、歪眼斜笑,看起來叛逆卻又忍不住受她吸引的小女孩嗎?今年春天有個好消 息,奈良美智畫筆下的小女孩,終於要展開在台十年巡展的第一站了!奈良美智的作品,經常在宅妝師思考軟裝設計時,被選納作為增添空間陳列故事性的藝術品。風格獨特,主角鮮明的畫作,不僅適合用在居家家飾佈置,也經常見於商業陳列,比如選物店或者咖啡廳,DO UP本身也是奈良美智的粉絲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展覽的介紹吧!
去年奈良美智在台的特展獲得廣大迴響,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奈良美智為台灣所創作的《朦朧潮 濕的一天》,能在台灣多留些時日。今天四月,由《朦朧潮濕的一天》單幅畫作在台展開十年巡展 的計畫終於敲定,並且將於4/1於高雄內惟藝術中心盛大開跑!展期長達五個月,喜歡奈良美智的 粉絲們怎麼能錯過呢!
關於《朦朧潮濕的一天》,奈良美智曾分享在準備台灣特展時,自己鍾愛的作品鮮少能夠出現在台灣的展覽中,比如《Midnight Truth》,因此決定重新創作一幅能與《Midnight Truth》並駕齊驅的畫作,專為台灣的特展而準備,因此才誕生了《朦朧潮濕的一天》。
在創作過程中,奈良美智的心境從焦慮轉為平和,曾表示在此種心境之下創作的作品,自己也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作品,而朦朧潮濕的意境,投射台灣多雨的天氣,是奈良美智對於台灣的土地印 象,畫中的小女孩也不再是帶著狡黠的目光,轉而昇華為寧靜安和的氣息,嘴角也藏著淺淺的一抹 微笑,色調上維持一貫的做法,以多種色調反覆疊加,在不同的角落都有值得細細咀嚼的層次感,也因為其濃厚的色彩,予人有如溫暖光輝的感受。
展覽資訊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Traveling with Hazy Humid Day》
展覽時間:2023年4月1 日至8月31日
展覽地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29號)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高雄市政府、Yoshitomo Nara Foundation(Japan General Incorporated Foundation)
(photo via 奈良美智特展 , nytimes , Yoshitomo Nara)
在空間設計的領域中,除了格局、採光、動線...等大範圍規劃設計會影響整體家配美學以外,經由風格家具與擺設挑選來呼應空間風格搭配的軟裝設計,也會影響空間氛圍與氣質。家配師在思考空間陳列時,需要以風格整合為主要目標,但又不能樣樣以安全牌為上策,因此收集單品具有設計美 感,又不會難以相互搭配的家飾品牌是十分必要的!今天DO UP想要為大家介紹一個心頭好,來自哥本哈根的家飾品牌 — 101 COPENHAGEN,品牌中的每一件單品都看似簡約,卻擁有耐人尋 味的細節美感,雖以黑白色調為主,卻依舊能為空間帶來亮點與氣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吧!
| 101 COPENHAGEN 品牌源起
101 Copenhagen成立於2017年,為來自北歐丹麥的設計品牌。該品牌所產出的傢俱單品街鎔鑄了 北歐特有的美學於其中,並且受到日本極簡主義的影響,以黑白純色調為主,或者表現材質原有色調,去除過多誇飾的裝飾語彙,信仰有機造型的魅力,提煉出線條優美流暢,造型簡約雋永的獨到 風格。將⻄方與東方文化予以融合,使設計顯得自由且具有活力,將兩者優勢的交集藉由設計加以闡發,強調材料與工藝傳統的價值,創造出兼具有趣味性與個性化的獨特作品。
| 101 Copenhagen的靈魂人物
101 Copenhagen由Tommy Hyldahl和Kristian Sofus Hansen以及Nicolaj Nøddesbo組成。Tommy Hyldahl和 Kristian Sofus Hansen曾分別在時尚界、丹麥皇家美術學院深耕,也經常到日本旅行,吸收了來自⻄方與東方的文化美學精粹,將極簡主義雕塑和概念設計的敘事表現在家具設計中。而Nicolaj Nøddesbo則受過建築師培訓,因此提供了許多照明解決方案以及材質運用的知識,三位設計師皆致力於傳承斯堪蒂納維亞的美學語境,並且從中注入日式簡約精神,尊重品質、傳統以及物質性,因而能創造出翻新觸覺、令人印象深刻的傢俱單品。
|對於可持續性材質的實驗與追求
101 Copenhagen的設計單品以天然材料為重點,熱愛以陶瓷、混凝土和金屬營造視覺與觸覺印象。並且重視材料的環保與可持續性,以此標準不間斷的進行優化,讓家具具備有「可報廢」的潛力,避免設計單品成為地球的負擔。其中混凝土採用纖維混凝土,而拒絕聚酯原料,堅守環保的理念。目前該品牌也在開發不含聚苯乙烯的燈飾包裝,期待將來可以利用可回收紙板進行包裹,將環保思維貫徹於整個生產鏈中!
|闡述北歐凝鍊美學,崇尚日式禪意簡約的設計單品
101 Copenhagen出產的單品種類多元,從大型傢俱、陶瓷花器與碗器、燈飾以及藝術品...等,都能從官網中購入。並且消費者也能從官網中取得家具家飾如何妝點空間的提案,讓每一件單品能完整消費者的空間想像,而非觸不可及的美麗物件。從101 Copenhagen的系列單品中亦可發現,即便色調單純,造型以方正或者圓形為基礎,經由解構後重組的造型,不僅充滿意趣也不會削弱其實用性,簡單擺放空間中便能提升整體氣質與氛圍!
(All photo via 101 Copenhagen)
許多人會好奇如何能跟家配師一樣,對於空間規劃與居家佈置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或者對於家配美學具備獨立的觀點與思維呢? 其實軟裝設計與一般室內設計不盡相同,相較於後者必需繪圖以及工程的進行來完成,空間陳列可以仰賴局部物件的更換來提高整體氛圍,今天就讓DO UP來跟你們說一些宅妝能力養成的小技巧,讓我們一起培養獨到的空間美學觀點!
(photo via Schurka)
『學習軟裝相關課程』
現在坊間開始有一些軟裝設計的相關課程,會將軟裝設計所負責的區塊,分堂詳盡的介紹與引導學員,從色彩、造型線條、不同風格元素...等,在理論性的課程結束之後,也會實際帶著學員們在空間中進行練習與活用,系統性的教學課程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第一步可以從哪裡開始著手,而不會如同無頭蒼蠅一般,不知道從何起頭,也不知道該如何調配優先順序。所以對於有意願深入軟裝設計的人,很推薦去搜尋軟裝課程來進修喔!
(photo via Dorcas)
『翻閱軟裝雜誌、追蹤軟裝相關部落客』
如果不想以修習課程的方式來培養美學能力,也可以自主尋找室內設計或者軟裝設計相關雜誌,於日常中多加翻閱,比如:ELLE DECOR , MILK DECORATION ...等紙本雜誌,或者網站式的平台比如 : Yellowtrace , Sight Unseen, Designboom …等,都可以從裡面更新到最新的軟裝設計潮流,以及最新的家具設計單品!觀看世界各地不同的設計風格與邏輯,也能不斷給予自己新的刺激,擴充了自己的視野與資料庫後,也能在需要靈感時有更多的素材可以提取運用喔!
(photo via Vogue Australia)
『多多認識設計品牌』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軟裝設計非常看重家具的搭配與陳列,因此對於家具設計品牌的認識越多,也就更能展現多元的裝飾面貌,家具涉及的層面很廣,不僅僅是大型的家具如:沙發、餐桌、單椅,還包含了燈飾、布藝織品、花器香氛...等小型家飾配件,甚至是餐桌上的刀叉或者餐桌布,都能成為宅妝的細節與亮點。承上一點所說,持續藉由軟裝雜誌、軟裝設計相關網站或者部落客...等,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家具品牌的資訊,一開始不妨先從自己會喜歡的品牌開始關注,進而擴大自己涉獵的範圍,欣賞不同風格的家具,慢慢的會從中建立自己選擇家具的美學觀點,也能靈活搭配不同品牌的家具在一個空間中!
(photo via aspiremetro)
『從日常生活培養美感』
如何從日常中培養美感呢?其實在日常玩樂時,比如去外縣市挑選居住的民宿時,或者在選擇美食餐廳以及咖啡廳時,都可以選擇在空間的裝潢與陳列上,具備獨到的設計美感的空間,藉由親臨現場來感受不同的空間風格,帶給自己的感受,觀察其中暗藏了哪些巧思,這些身體記憶都會留存下來,成為自己的美學涵養。
(photo via Liu Pinxuan,Zev)
『保持對於空間與環境的敏感度』
在經過上面所陳述的幾個小訣竅訓練後,慢慢的就會提高對於空間與環境的敏感度,比如對於空間色彩的配置,怎樣的比例會是恰到好處的,以及空間線條的組成,會帶給使用者怎樣的感受,或者如何在材質的運用上回應想要塑造的氛圍...等,這種敏感度是身為軟裝師十分必備的能力,才能從細微處進行更換與調整,進而大大的提升空間的質感,因此才會有人說軟裝師就如同空間的魔法師!
(photo via vjeranski , Posh Pennies)
『培養個人興趣,對生活抱持期待,進而展現於空間中』
最後最後!個人的美學的展現,其中必定表達了個人對於生活的期待與想像,而這些藍圖也會展現個人所熱愛與關注的事物,這些都是無法被複製的獨特性,因此培養個人的興趣,並且持續對生活投注熱情與期待,並將這種能量散佈於空間中,比如花藝的學習、飲茶習慣的養成...等,甚至是對電影的熱愛,進而讓空間暗藏一些電影場景的重現,都可以讓空間擁有個人的故事性,這些都是個人美學的展現喔!
(photo via etsy ,vtwonen)
樓梯用於貫穿空間中的不同樓層,作為空間中的垂直通道,擁有無法輕易忽視與遮掩的量體,因此對於空間規劃師而言,依舊將之列屬於宅妝設計的一塊。如今的材質運用較以往多元,設計的思維 也不斷激盪拓展,樓梯設計也可以依循不同的空間風格設計而有不同的面貌。在色彩、材質與線條造型上,若能回應空間陳列,便能讓樓梯顯得不那麼突⺎!此外,樓梯也能被設計成為家飾佈置的 一角,妥善運用空間來提升家配美學,今天DO UP 就帶著大家來一趟樓梯之美巡禮,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photo via Archdaily )
首先,讓我們從最容易運用的色彩下手,與其試著遮掩樓梯的存在,不如將樓梯轉化為空間中的色帶裝飾,環顧空間的色調安排,選擇相近色系的樓梯色帶能削弱樓梯的突⺎感,與空間獲得諧和的視覺,而如果喜歡更有戲劇張力的風格,便可以選擇對比色系,讓樓梯成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同時 也可以形成一種路線的視覺引導。在安排樓梯的色彩時,可以選擇整座樓梯都覆蓋上單一色調,抑或是在階梯面採用異材質進行搭配,無論是木質或者石材都能增加溫潤氣質,中和樓梯色帶的強烈感。
(photo via Kelly Beall / Design Crush , Helle Mardahl , FREDERIC Magazine)
若是想要輕量化樓梯的視覺感,可以參考看看懸吊式樓梯的做法,利用線性鐵件作為階梯的支撐,可製造鏤空的視覺效果,避免樓梯阻斷視線的延伸,使空間更為通透開闊。階梯與階梯之間亦無連接,單片階梯的組成可以有效的使樓梯看起來更加輕盈。由於此做法可以將樓梯的笨重感大幅減輕,因此經常用以與不同功能性的區域結合,例如階梯下方可設計臥榻、置物櫃...等,讓空間的利用更有效率!
(photo via Decor Fácil , Form/Function ,Amazing Architecture)
樓梯的扶手,在設計上有時候會被忽略,但其實只要稍作變化,就能豐富樓梯設計的細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造型上以鐵件製作圓弧造型,可以柔化空間氛圍,也能削弱階梯的稜角感,同時賦予其亮麗繽紛的色彩,讓樓梯揮別守舊傳統的個性,轉身成為空間中活潑的圖騰。
(photo via ArchDaily , m.seilerlinhart.ch , The Local Project ,AHD亚历山大)
看完今天的介紹,有沒有發現樓梯的設計其實可以暗藏許多巧思呢?無論是在扶手的設計上,或者 階梯本身的靈活運用上,都能為空間帶來與眾不同的特色與美感,下回若要設計家中的樓梯,不妨參考文中做法喔!
(photo via auxau , Demotivateur Food , hunker , dwell )
一個空間在尚未置入傢俱時,有如一個白盒子一般,而宅妝設計的初衷,便是經由風格家具的挑 選,並且安排其空間陳列的方式,藉此來烘托出空間氛圍及其美學。而家配師在進行家飾挑選時, 對於空間呈現的樣貌,也需要有一個雛形概念作為選購依據。而近年來,除了系統性傢俱或者全新 的傢俱單品以外,老件傢俱也漸漸嶄露頭角,成為許多人的首選,藉由一兩件老件傢俱的佈置,讓 空間看起來如舊亦如新,老件傢俱的使用痕跡會為空間帶來溫度與故事,今天DO UP想帶大家來 看看老件傢俱的魅力!
(photo via Architectural Digest )
老件傢俱的範圍包含了二手傢俱,以及從歐洲、日本、美國等地越洋而來的古董傢俱。這些來自不 同地方的老件傢俱,都會帶有當地某個時代區間標誌性的材料,以及裝飾性的語彙,例如胡桃木、 桃花心木、藤編...等,在雕花上,每個地區也都會有其獨特的紋樣,細細解讀也能意會出文化上的 意涵。老件傢俱居多是被使用過的,例如在美國,許多人會租借車庫堆放舊傢俱,進而未來將其變 賣出去,因此其上頭或多或少會有被使用過的痕跡,這些被留下來的時間印記,在空間中會散發出 生活的溫度,比如老舊皮革或者黃銅材質,會經由磨損或者氧化,表現出更具有層次感的色澤。
(photo via houseonwinchester, Random House , gardenandgun , Little Blue Deer)
老件傢俱的另一個魅力在於,這些經過時間考驗而留下來的單品,可於其中讀出影響近代設計的一 些特徵,有些線條與造型上的突破與實驗,是永垂不朽的。例如五、六零年代的北歐經典設計傢俱,如今也是爭相收藏的絕美藝品,且居多無法以系統性的成組傢俱進行搭配,因此就仰賴藏家到 處尋覓心愛之物,在不同風格造型、材質運用、色彩表現的傢俱之間,找到可以和諧搭配的物件, 無形中彰顯了屋主個人獨到的美學品味,比如將木件傢俱與塑料傢俱結合,對比色系的碰撞...等, 在視覺感上也會因為多元而感到豐富而別具韻味。在與客人介紹單品來處時,也能分享自己尋找的過程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呢!
(photo via Decor Fácil , oldbrandnew)
除了大型傢俱以外,別忽略了小型家飾的裝飾效果,老件單品中有許多如今已不再出產的家飾家電單品,例如留聲機、打字機...等物件,又如在燈飾設計上,也能輕易區別出老件燈飾與現代燈飾的 差異,光是燈泡散發光源的方式就與當今的Led燈源有很大的不同,賦予空間的氛圍也大相徑庭。在老件傢俱店中尋寶時,不免會發現許多復古風格的雕塑品、花器、小椅凳...等,甚而是有些許泛 黃的畫作或者電影海報,這些有趣的單品都能為空間帶來一種混搭的魅力呢!
延續混搭的初衷,老件傢俱如今經常被用以與現代風格的傢俱組合搭配,在思考陳列時,可以試著在空間中設定一至兩樣老件傢俱,例如桌几、單椅...等,並以其材質、造型與色調為依據,尋找能 與其和諧共存的現代感傢俱,如此一來便能擺脫全室都老舊破敗的印象,也能避免新屋給人的冰冷感受,這種新舊並存的風格能讓空間具有時間過渡感。而喜愛老件傢俱的人也通常能為一件單品找 到不同的陳列方式與功用,不斷地賦予老傢俱新的生命,也是其中的趣味之一喔!
(photo via Madeline Nahum , designpataki , kalifornia dreamin’ , StudioSmall , Remodelista )
一個空間的美學建構,來自於空間陳列的呈現,在傢俱挑選的過程中,會因應不同的風格設計而有 相異的選擇與搭配,這些運用物件來妝點空間,提升家配美學的過程便是軟裝設計。而風格的日新 月異,設計師輪番上陣,一但有新推出的單品,也意味著會有被淘汰的商品,在推陳出新的過程 中,勢必有許多「被浪費的資源」。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傢俱品牌 — Kooij ,有鑑於此現象,開始收 集廢料,尋找其循環利用的方法,並賦予其現代美學的嶄新面貌,DO UP 這週就想帶著大家一起 來認識這個品牌!
2009年,Kooij 的主持設計師Dirk van der Kooij 於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地下室創立了此傢俱品 牌,在設計傢俱的過程中,反覆的詢問自己一個問題:「塑料是否能成為可靠且耐用的材 料?」,其耐用性包含了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以及耐得住風格與時間的考驗。經由多次的實驗,終於證明了此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最一開始的Elephant Skin 系列,便是以回收塑料予 以加熱融解,加以重新塑形,在模具外冷卻時,產生了自然的起皺與收縮質地,自帶有豐富生動的觸感,原先被用以量化複製的塑料也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樣貌
爾後Kooij持續實驗不同的廢材,諸如廢棄的 CD、真皮沙發、廚房用具、巧克力模具和枯木... 等,將這些材料加以融合利用,製作出有別於市場商品的質地與結構。由於使用非常規的材料,在浪漫之餘,依舊需要遵循制式化的過程,因此Kooij擁有內部自行開發的壓力機、擠壓機等機械,可根據單品造型進行量身打造。此外,Kooij除了仰賴機械進行製造以外,也同時擁有 木匠、焊工以及調色師等職人,一同打造出色的傢俱單品,通過工藝與技術的結合,補足機械所未能實現的細緻。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Kooij的幾項單品吧!
|Helm
Helm燈飾看似一球體,實則是以熔化後的回收塑料製成的糖漿帶狀物而組成,層層帶狀包覆下,有如一蟲繭,每一片帶狀物輕薄如葉,包裹著中間發熱發光的核心,以垂直的角度相互重疊,良好的促進光的折射,使光線得以透過多層折射而柔化,溫柔的照亮空間。
|Meltingpot Table
Meltingpot Table 的原料為回收塑料,透過Kooij 工作室的內部調色師,以現有的回收原 料進行一次性的配色與組合,每一張桌子的色塊呈現都是無法複製的,過程仰賴色彩上的 直覺,而此種端看現有材料的隨機性,意味著無法指定款式與調色,也因此提升了其獨一無二性。
|Changing Vase
Changing Vase採用了窗戶、工業模具或者眼鏡等廢料,進行二次利用,在熔化的過程中使 其擁有凹凸扭曲的造型,如山丘與山谷的隆起變化,每個花器基於原料的差異性,在色澤上 亦可顯得溫暖或者冷峻,起伏的塑料絲帶使花器的輪廓隨著觀看角度而產生變化,而其自有 的閃爍與透明感,亦可與空間中的光源產生對話。
(All photo via Kooij )
(photo via paletteandparlor )
室內空間的風格日新月異,各類家具單品的設計也總是推陳出新,而軟裝師在設計空間陳列時,也得致力於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搜尋獨特的單品互為搭配,無論是商業擺設或者居家佈置,都十分看重家配師風格整合的能力。而在萬千設計家具中,經典會永遠留存,也能與新推出的款式相互搭襯融合,建構出理想生活的樣貌。今天DO UP要為大家介紹一位保留了現代主義的簡約美學,並著力於讓家具的功能性貼近人心的設計師 — Milo Baughman,此為設計師的作品擁有亙古的美,至今有許多作品都被博物館收藏起來了呢!
(photo via Thayer Coggin )
Milo Baughman於1923年出生於堪薩斯州,成長於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在13歲時共同參與了家庭住 宅設計的過程,從此為他的設計之路種下種子。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歸國的Milo Baughman全 心投入學習建築設計,在24歲時便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並且展開創造當今「加州現代美 學」的旅途。
(photo via Thayer Coggin )
直至1953年,與家具製造商Thayer Coggin的合作成為關鍵的動力,使 Milo Baughman轉而致力於 發展家具設計,並且以住宅家具為主。Milo Baughman當時設計出了許多永垂不朽的單品,Thayer Coggin至今也依舊生產著出自Milo Baughman之手的家具。Milo Baughman的設計理念,包含反對 誇張與特殊的設計,反之以使用者舒適度為核心考量,喜愛以堅固光滑的扁鋼鍍金屬來製作椅腳、 桌架,致力於將金屬材質帶入大眾的居家生活中,而非僅存於商業空間中。Milo Baughman曾表示 :「設計過於誇張的家具,固然有趣,但往往只屬於博物館」,在滿足功能性的理念之下,Milo Baughman亦不曾減弱他的創造力,在材料的使用上處處可見現代材料的靈活運用,並且創造出美 國⻄海岸的活力與輕快風格,為現代美學尋得新的平衡。
如上方左圖的桌子,以圓柱光滑的形體吸引目光,接縫處以手工精心焊接、打磨與拋光,使其具有 一體成型的美感,表層塗上青銅質感,並以手工拋光,些微氧化的銅綠色調使其具有不凡的氣質。 下方設有調平地板的滑軌設計,可以適應不平坦的地面。而右圖的1188 椅被Milo Baughman選為最 喜愛的椅子,同樣具有青銅質感的椅腳,表現精緻而古樸的氣息,杜絕機器製造的死寂感,並以具 有天然皺摺洗舊感的皮革作為飾面,讓自然的使用痕跡成為特色而非缺陷。
(photo via DESIGN WITH RE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