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材質的運用層面十分廣泛,也是為空間佈置添色的常力軍,從餐桌上的一景,到燈飾設計,抑或是花藝花器...等,是家配師在思考軟裝設計時,必不可免會考慮到的材質之一。多多認識來自不同國家與風格的陶藝家,對於居家風格搭配,或者品牌商業擺設都會有很大的助益。在眾多陶藝家中,DO UP今天想為大家介紹一位日本陶藝家 – 西川裕子,之前有帶大家一起欣賞過這位陶藝家的「You See a Sheep」 照明系列,今天想更深入地向大家分享此陶藝家的創作風格與主軸,看她如何將實用的家具設計與託言藝術的雕塑手法相互結合,以及如何多方實驗色彩的組合,創造出令人過目難忘的童趣世界,讓我們一起來更加認識她吧!
|深厚美術與空間設計底蘊,延伸家具設計觸角
西川裕子(Yuko Nishikawa)的故鄉位於日本東京以南的一個海濱小鎮,自小徜徉在無邊無際的自然環境中,長大後隻身前往紐約研讀室內設計,並跨領域研究時裝技術,就學期間便經常針對不同的建築物進行研究調查,解構其中涵蓋的元素與語彙,一步一步奠基起她對於建築與空間的深厚底蘊,也成為日後投入陶藝材質雕塑的豐厚養分。
發展起初,西川裕子曾為Clodagh、Bilhuber Inc. 和Alexandra Champalimaud等品牌設計工作室,爾後轉為輕奢風格的家居品牌-Donghia進行家具與燈飾設計長達九年的時間,這九年期間,西川裕子得以學習到多元的工藝技法,包含玻璃、木工、金屬以及漆器或者皮革,從中養成了以多元材質運用的思維來進行創作的習慣,而此時的她也默默地發展著屬於自己的陶藝創作旅途。
「日本擬聲詞 ぴくぴく(piku piku)描繪出無預期接觸而引起的不自主運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讓你感受到ぴくぴく,往你內心深處搔個癢。」 — 西川裕子 Yuko Nishikawa
|玩味材質的可塑性,實驗媒材之間的碰撞火花
在全心投入自己的陶藝創作與品牌後,西川裕子嘗試以回收的包裝紙、舊日記和其他廢料等,與陶土相互揉合,創造出獨特的質地,混合了紙材質的陶土得以捏塑出輕盈且堅固的外殼,輕盈的量體得以藉由金屬線材穿插懸掛,因此西川裕子的作品中常見「懸吊」語彙,看似懸空的陶器們透露出一種童趣淘氣感,也彷彿自帶生命。
熟悉不同材質特性的西川裕子,將陶土與家飾設計做結合,尤其熱衷於燈飾設計,以「Nico and His Cousins」系列為例,以雕塑方式設計燈飾,將陶土零件以金屬線材串連結合,勾勒出有趣的造型圖像。西川裕子曾分享此燈具的靈感來自於,對於雙手的喜愛,因為手可以將原本不存在的物件創造出來,因而也將組裝玩具的意象寄託於燈具中,期待購買者也能享受自行組裝的樂趣。
|繽紛多彩的靈動作品,帶領人們重返稚子之心
觀察西川裕子的作品,可以發現她對於色彩的運用十分熱情與大膽,不畏於將不同的顏色搭配組合再一起,抑或是以同色調、不同色階的色彩寄託故事性。不平整的作品表面,覆蓋上深淺不一的柔和色彩,烘托出一幅淡雅平靜的景象,從中亦可窺見藝術家血液中流淌的日本質樸純粹美學基因,這些繽紛的色彩出奇地能將人的心緒撫平。此外,從作品抽象、原始的造型特質中,可以強烈感受到西川裕子心中尚未褪去的赤子之心,此藝術家同時擅長藉由沈浸式裝置,邀請人們一同加入她的童真樂園。
(All photo via 西川裕子)
延伸閱讀:紙纖維與陶瓷的結合,創造夢幻迷人的光雕塑森林 — 日本陶藝家 Yuko Nishikawa
延伸閱讀:以陶藝結合插畫催生出靈動的童話世界
每位空間規劃師的心目中,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位崇仰的巨擘,面對每一個嶄新的空間,在思考其中的軟裝設計時,也總會從腦海中翻取經典設計單品,嘗試讓雋永的單品為空間陳設提煉出令人過目難忘的氣質。每一位設計師都擁有自己獨到的設計語彙,在進行家具挑選時,去細細觀察與推演個別單品的佈置效果,也能從中發掘單品的多元可能性,讓風格搭配跳脫公式。因此廣泛地認識不同的設計大師是很重要的培養,今天DO UP想為大家介紹一位內心具有雕塑魂的設計巨擘 — Harry Bertoia,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與設計吧!
Harry Bertoia出生於1915年3月10日,成長於義大利弗留利的聖洛倫索小村莊。Harry Bertoia自小就展現了高度的藝術天份,小學五年級時便有美術老師建議他前往美國接受專業的藝術培訓,因此於1930年Harry Bertoia便移居美國底特律,進入卡斯技術高中裡,就讀為藝術與科學方面天才所開設的特殊項目。1936年,他便順利獲得底特律工藝美術學會的獎學金,並且開始修習繪畫藝術。
直到1937年秋天,Harry Bertoia又得到另一項獎學金,讓他可以前往密⻄根州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就讀,當時的克蘭布魯克學院就有如藝術設計的大熔爐一般,吸引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前往取經,而Harry Bertoia也是在此次奠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他日後生活與事業的重要轉折點。1939年,Eliel Saarinen提議Harry Bertoia重新開設金屬加工車間,不過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時期,金屬材料短缺,因此Harry Bertoia只能先專注於珠寶的設計,並於當時為Ray Eames和Ruth Bacon製作結婚戒指,珠寶的有機形狀與精緻細節更成為Harry Bertoia早期的雕塑靈感來源。
“你會經歷這些情緒—--快樂、痛苦、幸福、悲傷—--如果你手上恰好有一塊金屬—--你只是在塑 造它。” — Harry Bertoia
在奠定了他在藝術界的名聲與豐厚的實力後,Harry Bertoia曾在1943年前往與Eames夫婦一同工作,實驗模壓膠合板應用於家具的可能性。爾後於1950年收到Knoll,Inc的邀請,為其設計家具作 品,給予了Harry Bertoia高度的自由與信任,因此推動了Bertoia單椅系列的誕生,並立即揚名全球。Bertoia單椅便是我們俗稱的:鑽石椅,結構上由鑽石提供靈感,在材質上以金屬鏤空表現,視覺感十分輕盈簡約,鏤空的語彙象徵了鑽石的精緻稜角變化,椅背與扶手的角度符合人體工學,乘坐於其中會有被溫柔包覆的感受。Bertoia單椅系列同時也帶動了現代家具運動,翻轉了眾人對 於家具設計的印象與陳舊思維。
(Photo via Harry Bertoia)
在空間設計的領域中,除了格局、採光、動線...等大範圍規劃設計會影響整體家配美學以外,經由風格家具與擺設挑選來呼應空間風格搭配的軟裝設計,也會影響空間氛圍與氣質。家配師在思考空間陳列時,需要以風格整合為主要目標,但又不能樣樣以安全牌為上策,因此收集單品具有設計美 感,又不會難以相互搭配的家飾品牌是十分必要的!今天DO UP想要為大家介紹一個心頭好,來自哥本哈根的家飾品牌 — 101 COPENHAGEN,品牌中的每一件單品都看似簡約,卻擁有耐人尋 味的細節美感,雖以黑白色調為主,卻依舊能為空間帶來亮點與氣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吧!
| 101 COPENHAGEN 品牌源起
101 Copenhagen成立於2017年,為來自北歐丹麥的設計品牌。該品牌所產出的傢俱單品街鎔鑄了 北歐特有的美學於其中,並且受到日本極簡主義的影響,以黑白純色調為主,或者表現材質原有色調,去除過多誇飾的裝飾語彙,信仰有機造型的魅力,提煉出線條優美流暢,造型簡約雋永的獨到 風格。將⻄方與東方文化予以融合,使設計顯得自由且具有活力,將兩者優勢的交集藉由設計加以闡發,強調材料與工藝傳統的價值,創造出兼具有趣味性與個性化的獨特作品。
| 101 Copenhagen的靈魂人物
101 Copenhagen由Tommy Hyldahl和Kristian Sofus Hansen以及Nicolaj Nøddesbo組成。Tommy Hyldahl和 Kristian Sofus Hansen曾分別在時尚界、丹麥皇家美術學院深耕,也經常到日本旅行,吸收了來自⻄方與東方的文化美學精粹,將極簡主義雕塑和概念設計的敘事表現在家具設計中。而Nicolaj Nøddesbo則受過建築師培訓,因此提供了許多照明解決方案以及材質運用的知識,三位設計師皆致力於傳承斯堪蒂納維亞的美學語境,並且從中注入日式簡約精神,尊重品質、傳統以及物質性,因而能創造出翻新觸覺、令人印象深刻的傢俱單品。
|對於可持續性材質的實驗與追求
101 Copenhagen的設計單品以天然材料為重點,熱愛以陶瓷、混凝土和金屬營造視覺與觸覺印象。並且重視材料的環保與可持續性,以此標準不間斷的進行優化,讓家具具備有「可報廢」的潛力,避免設計單品成為地球的負擔。其中混凝土採用纖維混凝土,而拒絕聚酯原料,堅守環保的理念。目前該品牌也在開發不含聚苯乙烯的燈飾包裝,期待將來可以利用可回收紙板進行包裹,將環保思維貫徹於整個生產鏈中!
|闡述北歐凝鍊美學,崇尚日式禪意簡約的設計單品
101 Copenhagen出產的單品種類多元,從大型傢俱、陶瓷花器與碗器、燈飾以及藝術品...等,都能從官網中購入。並且消費者也能從官網中取得家具家飾如何妝點空間的提案,讓每一件單品能完整消費者的空間想像,而非觸不可及的美麗物件。從101 Copenhagen的系列單品中亦可發現,即便色調單純,造型以方正或者圓形為基礎,經由解構後重組的造型,不僅充滿意趣也不會削弱其實用性,簡單擺放空間中便能提升整體氣質與氛圍!
(All photo via 101 Copenhagen)
(photo via tiipiibed)
軟裝設計的概念,國外一直以來都十分盛行,稱空間規劃師為Décor Planner,顧名思義是負責規 劃空間該如何予以裝飾的角色,不過在追求宅妝的過程中,也會有過度裝飾以致於失去平衡的可能 性,因此有人會如此形容:「精心佈置的空間,卻沒有靈魂」。家具挑選以及風格搭配,若能盡可 能立基於居住者的實際需求上,在滿足需求後進而追求整體美學,去蕪存菁,如此一來才能讓使用 者在空間中感到舒適與平靜,今天DO UP就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位國外軟裝師—Christiane Lemieux,擁有深厚設計史背景以及美學底子的他,深諳如何讓使用者與空間之間保持友善的關係, 同時也努力開創不同的家飾品牌,讓大眾能更加順利的選購鍾情的軟裝配件。
Christiane Lemieux 是一位居住於紐約的設計師、企業家、投資者和暢銷書作家,畢業於加拿大帕 森斯設計學院和皇后大學。多年來深耕於軟裝設計,除了為諸多業主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以外,也 積極推廣軟裝美學予大眾,極具影響力。2020年,Christiane Lemieux打造了主打奢華美學的家飾 品牌LEMIEUX ET CIE,在歐洲、美國與加拿大共計180家零售精品店都能購入,在此之前 Christiane Lemieux 也早已創造過幾個面向消費者、製造商...等不同供應目的的品牌,其中一個品 牌 DwellStudio在2013年被Wayfair 所收購,對於軟裝設計的推廣可說是不遺餘力。
Christiane Lemieux 具有設計歷史學的背景,因此經常為《建築文摘》、《美麗之家》...等雜誌撰 稿,也於2011年出了第一本書《Undecorate》,鼓勵人們拋棄對於家居裝飾的教條,身為一位軟 裝師,卻呼籲將「裝飾」的概念率先從思維中抽掉,摒棄看似專業設計卻沈悶的裝飾,轉而以個人 需求為首要,進而將個性化的美學融入家中。Christiane Lemieux 的設計美學可被視為現代手工主 義或者現代觸覺主義,她偏好尋找出設計與自然聯繫的路徑,因此能展現出工藝與時代痕跡的飾 面、紋理...等,都能在她的巧手佈置下,於空間中展現層次與靈魂。欣賞Christiane Lemieux的作 品,不難發掘其將古董與現代物件融合的深厚功力,正如Christiane Lemieux所言,她推崇著「混合的藝術」,在混搭中找尋到平衡,便是其多年來鍥而不捨玩味的主題。
此外,以原始空間條件為基礎,進行發想與設計,讓每一個配件的存在都能呼應原空間的特質, 是Christiane Lemieux如今主要的設計方針之一,將空間視為一張空白畫布,以可變動的傢俱配 飾來作為空間的補述,搭配自己開創的嶄新品牌LEMIEUX ET CIE,Christiane Lemieux將自己 的住家轉化為創意實驗室,於空間中設計與創造,每一個出產的單品都經過實際擺放與使用,據 此找到最能貼近使用者的設計,也讓品牌得以持續的活化與保持有機。
LEMIEUX ET CIE的信仰根植於對 Jean Arp、Constantin Brancusi 和 Alberto Giacometti等大師的研究與傳承,並且力求與全球的工匠大師合作,讓創意於過程中 激盪產生,斟酌每個產品的製作過程,不僅僅專注於結果,因此從來自尼泊爾的織 工、東歐的玻璃吹製工、越南的雕刻師...等,每一件作品都能發揚傳統工藝之美,這 些作品無論在形式、造型以及觸感上,都能展現Christiane Lemieux眼中的永恆之美 為何物。
(All photo via Christiane Lemieux , LEMIEUX ET CIE)
軟裝設計是經由空間中的傢俱配飾、立面的配色與材質...等元素,相互組合搭配,為空間佈置建立 起協調的面貌。空間中的風格家具在定位完成後,仍需要藉由家飾挑選來建築生活與儀式感,因此 家中的每一個小物件都有著妝點空間的作用喔!今天DO UP 想帶大家來看看,沙發上的抱枕除了 常見的方形以外,還可以運用造型的多變性,來使空間風格搭配更加完整,並且讓視覺畫面更加豐 富活潑!
(photo via design-milk)
○ 幾何造型
首先,如果一開始不敢太跳脫幾何造型的設定,可以從三角造型或者圓形的抱枕下手。不需要完全替代掉家中原有的方形抱枕,僅需要增添一兩個其他造型的抱枕,就 能為原有的搭配添加趣味性與豐富度。藉由造型的變化,增加線條的層次感,而在選購時,也要記得在色調上與家中的配色予以整合!
(photo via Apollo Box's Home Décor & Gifts , Raquel Wys)
此外,不同的材質也會賦予空間相異的氣息,毛線針織十分適合冷冷的冬天,而棉麻或者帆布材質 會引入清新自然的氛圍,略帶反光的絨布材質通常會帶有飽和鮮豔的色調,能為空間帶來些微輕奢 感,不過與藉由造型的童趣感結合,將產生反差萌的感覺,讓居家空間保持平易近人的溫馨感。
(photo via whydontyoumakeme , Spotlight Stores )
○不規則造型
如果想要嘗試更跳脫窠臼的組合,不妨將目光停留在這些不屬於規矩幾何的造型抱枕上,許多家飾設計師也在尋找著抱枕的多元可能性,釋放抱枕的點線面設 計,例如為抱枕注入紐結設計,增加抱枕的延展性與躺臥的方向性。而這種不規 則的造型抱枕,不僅可以與傳統的方形抱枕做搭配,也能各自組合成耐人尋味的 搭配,適合放置於設計簡約的沙發上,增加空間視覺的活潑度,也能讓人耳目一 新!
(photo via Annie Axtell2 , Hygge Living)
此外,有著仿造物體造型的抱枕,例如山形、鬱金香花型或者貝殼造型的抱枕,也很適合用於 妝點空間,能為立即空間帶來故事性,十分常見於北歐風格或者波⻄米亞風格的空間中,展現不落俗套的家配美學。或者家中若有孩童,於孩童房中放置這些可愛造型的抱枕,立即能提升童趣感喔!
(photo via yickyue , Apartment Showcase)
對於空間陳設來說,大型傢俱的選購以及定位,能夠率先定調空間氛圍,家配師在思考空間陳列時,在完成整體的風格搭配後,也可以試著為生活增添一點情調,利用家飾挑選以不僅有裝飾性,同時具有實用性功能的小物,讓空間更適於人居,同時可以堆疊出居住者獨特的生活樣貌。以空間的感官享受來說,空間規劃師以燈具或者藝術畫作來提供視覺享受,或者以高品質的音響、黑膠唱片機播放悅耳樂聲,而嗅覺的饗宴可以經由香氛機或者線香來滿足!今天DO UP就要來為大家介紹,香氛品牌的元老AESOP新推出的線香與線香座,不僅香氣細緻,連同線香座也是令人想要收藏的絕美藝品!
AESOP一直以來都致力於研發出具有天然草本芳香的香氛產品,從香氛蠟燭、香水以及身體護膚乳液等,都有著細緻且餘韻留存的香味,有別於添加香精成分的產品,故而成為許多人推崇不已的香氛品牌。如今AESOP更進一步拓展出線香系列,回應對於生活品味愈加有追求的時代氛圍。
線香點燃時,會升起絲絲裊煙,在光照之下顯得神聖明淨,香氣也會跟著煙霧擴散於空間中,不同的香氣也會帶給人個別的感受與效用,甚而有些人會將其與靈性淨化的儀式結合。此次AESOP與調香師Barnabé Fillion一同合作推出的線香,由日本的線香工作室製造,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技術,共有三種不同的款式,包含紫記線香、蜻蛉線香、更級線香。
除了線香產品以外,AESOP延續「能夠將Aesop精神延續回家,溫暖、寵愛與堅持的生活美學產品」的理念,此次也提供消費者新的線香做選擇,以青銅材質製成,線條簡約精緻,具有不對稱外型,展現出流線美感,而貼心的凹盤設計更可以完整接住線香燃燒時產生的灰燼。
這邊同場加映2013年AESOP與設計師Henry Wilson合作設計的線香座,經歷過30個版本的實驗,且嘗試過3種以上的材質,嚴密計算燃燒速度、導熱溫度、精油揮發快慢等,催生出了AESOP產品線中的第一個線香座。此線香座是以黃銅製成,輪廓簡潔低調,擁有著優雅的氣質,由於是以
統工藝運用蠟模製作鑄模,再以金屬脫蠟技術製作,因此每個線香座都有獨特的流動紋理,是不是很想要自己擁有一組呢!
(all photo via AESOP)
今天DO UP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位來自法國的藝術家— Godeleine de Rosamel,原先深耕於視覺平面藝術,繪製了令人過目難忘的插畫藝術,接著進入了陶藝創作的領域,以原始質樸的土結合來自 大自然的材質,使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小動物誕生於世上。Godeleine de Rosamel的作品對於對於家配師來說,是思考居家佈置的絕佳幫手,無害而溫暖可愛的作品,用於室內佈置能相容於多種類型的風格搭配。在家中有小孩的空間中,空間佈置師也喜愛用Godeleine de Rosamel的作品添加童趣氣息,藝術品對於宅妝設計而言,不僅僅是單純的室內擺設,同時也是展現不同家庭在不同階段的 生活想像!
Godeleine de Rosamel目前定居於洛杉磯,但成長於法國,並且曾於巴黎工作了10年,從小便接觸 繪畫藝術,以插畫師打響了知名度。但Godeleine de Rosamel漸漸覺得平面繪畫並不足以實現她內 心的想像世界,因此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陶藝,進而以陶藝作為主要的創作媒介。
Godeleine de Rosamel 所製作的小動物們,都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進行改造轉化,亦或是完全憑 空想像而來,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真實存在的,她曾經表示自己喜歡扮演新生命形式的創造者,也 認為在製作過程中,每一次的細微調整都彷彿是生物進化的歷程。在形狀與釉料呈現上的實驗,都 回扣了Godeleine de Rosamel對於自然歷史,自然景觀的觀察與反思。基於地球上的某些物種正面 臨絕種的危機,讓Godeleine de Rosamel試圖以自己製造的新物種來活化地球,同時提醒著人們對 於物種保育的觀念。
(All photo via Godeleine de Rosamel)
空間中的光源,除了來自難以輕易更動的天花板燈具以外,在不同的角落放置造型各異的小型燈飾,是宅妝設計中重要的技巧。空間佈置師在規劃居家佈置時,若能善用燈飾來點亮空間,便能大幅提升整體的氛圍感,同時也能增加居住者的使用機動性,在需要點燈的時刻,對於光源效果有更豐富的選擇性。此外,在進行家飾挑選時,不能忽略了風格搭配,在有孩童的環境中,若能增加一 些具有童真感的小型家飾,能讓孩子們的每一天在溫馨的氛圍中成長!今天DO UP就要來為大家介 紹一個來自荷蘭的燈飾品牌— Mr. Maria,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充滿愛與溫暖的設計燈飾吧!
Mr. Maria於2006年創立,由來自荷蘭的設計師 Jannes Hak 與 Lennart Bosker 共同創立,以燈具設 計為主軸,致力於創造出具有童年情懷的燈飾,以" design for a loving home “為核心理念。每一個 誕生的燈飾,都經由設計師細心體察、研究光線的細微差異,斟酌光影變化所能營造的氛圍,並且 思索光線為工作、生活與睡眠帶來的影響,進而才能設計出貼近人心的燈飾。
Mr. Maria最著名的系列,便是與荷蘭插畫家 Dick Bruna 合作的Miffy燈飾,將人們童年所熟悉的米菲 兔製作為能散發柔和光線的燈飾,陪伴成人與孩童生活,透過燈具與卡通造型的結合,冀求能從中 為人們帶來療癒,融化生活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Mr. Maria所設計的卡通人物燈飾,皆使用可調整明暗的LED光,很適合用於床側,於講述睡前故事時,賦予空間寧靜微弱的光源。而在色溫的選擇上,採用了暖黃白色的光色(2700K),外殼以高品質的聚乙烯塑料包覆,不容易破裂也不會導致割傷,且在LED組件中使用低電壓且電流小於12V,顧及了安全性,可以安心的於有孩童的環境中使用,十分貼心!
除了米菲兔以外,Mr. Maria接連著創造出北極熊、獅星燈、史努菲狗......等深植人心的卡通人物燈飾,以圓滑柔和的造型為原則,將稜角收起,並且賦予其天真單純的表情,讓這些活靈活現的可愛小動物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股暖流。用愛在做設計,這句話絕對是Mr. Maria的最佳詮釋!
(All photo via Mr. Maria)
無論是居家空間,抑或是商業空間,軟裝師在思考空間佈置時,總是必須從整合風格搭配著手,並且根據空間風格進行擺設挑選,擺設中也包含了藝術品的配置,在空間中置入藝術品能有效提煉氛圍感以及精緻度,也能彰顯屋主的個人品味。此外,與空間風格相容的藝術品不僅能為整體環境加分,也能自成一格醞釀出獨具韻味的一景,在陳列擺拍時成就一幅美好的景致。今天DO UP要為大家介紹一位陶瓷藝術家— Zoë Hillyard,結合布料縫製技術與陶瓷修復的工法,賦予陶器新生,別具風格與美感的作品時常被選用於空間陳設,時而身披繽紛華麗的色調,時而展現樸實恬淡,讓我們趕緊來感受一下這位陶瓷藝術家的魅力吧!
Zoë Hillyard 來自英國伯明翰,自小與奶奶學習鉤針編織,爾後研讀了紡織設計學程,對於刺繡藝術的結構與材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直以來Zoë Hillyard都對於復古的花布有了濃烈的興趣與愛好,喜愛收集回收布料,從中感受布料周哲輾轉的旅途與故事,並進行縫補、拼接與再製。直至有一日,Zoë Hillyard於家中打破了一個陶碗,在思考修補方式時,實驗並結合了自己所熟悉的布料縫補方式,無意間創造了創新的創作方法。
Zoë Hillyard 將復古花布貼附包裹陶瓷碎片,並以絲線將每一個破碎瓷片緊密縫合,此種重新貼合修復後的陶瓷器,會與原先的形狀有些微差異,邊緣總會留有輕微地高度落差,也會由於缺失的部分而保留局部的斷層塊面,因此可以局部透視內部,使陶瓷器產生了更豐富的空間感。Zoë Hillyard亦曾表示,這種對於不完美的再詮釋,具有一種模稜兩可的美感,同時挑戰了傳統的期望與定義。
Zoë Hillyard會收集不同陶藝家的破碎作品,過程如同在考古寶藏一般,細細探究各個孔洞的不規則美感,思考布料包裹後,相互組裝拼貼產生的隨機圖紋關係,過程中所做出的每個美學決定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Zoë Hillyard也分享,很多時候創作是從「錘子」開始的,陶瓷器的破裂是完全隨機的,重新組裝的過程中,也會為了圖案與結構的考量而重新敲擊碎片,有時候思考碎片的敲擊方式甚至會花上更長的時間,只為了找到饒富趣味的組合方向。而在步調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此種創作方式令Zoë Hillyard學著放慢腳步,並且將目光放遠,保持心的彈性,對於結果與未知放下過度的控制欲。
Zoë Hillyard表示:「每件作品都有一個拼圖的意象,一旦開始,被一針一線勾勒出的個性唯有在最終『完成』時才得以顯現。」
(All photo via Zoë Hillyard)
(Photo via Dutchbone)
在思考室內軟裝設計時,實則也需要考慮到天、地、壁,天花板的裝飾可以由燈具完成,而壁面的美感可以由不同的漆料或者特殊材質來實現,至於地板的妝點除了磁磚或者木地板的鋪設以外,絕不能輕忽借助地毯來提煉氛圍的效果。地毯不僅可用於居家空間佈置,多元的紋樣與材質肌理,都能展現友善的風格搭配實力,也經常現身於商業陳列中!至於地毯究竟是如何被發明出來,進而發展歷史長達數千年呢?今天DO UP就要帶大家來一窺地毯的歷史小故事!
(Photo via Article)
地毯最先是由何人、何地發明出來的,至今仍眾說紛紜,不同的地區與文明如:埃及、中國、馬雅或波斯,幾乎在同一時期,都開始進行地毯的編織活動,且彼此之間並無相互的交流,單純由自身文化為出發點,進行紋樣的設計以及材料選用。
甚至相傳在古老的諾曼地游牧民族中,便能發現地毯的多樣功能性,十分廣泛的運用於生活各層面。該民族從畜牧的羊群身上取得羊毛,進而編織成一塊塊厚實禦寒的地毯,鋪設於地面上,可有效阻隔來自外界的溼氣,而地毯也能掛置於帳內周圍,阻擋了冷空氣進入,讓室內維持舒適的恆溫。
(Photo via elled ecoration ,dreamgreendiy )
地毯自古以來,除了禦寒的實用功能性外,同時也具有象徵奢華的意涵,因此紅色調可說是地毯色系的傳統,可以窺見過往君王貴族的尊榮面貌,以及對於家配美學的想像,除了會常態鋪設於貴族家中,若有賓客來訪更會以紅地毯作為迎賓的禮貌之舉!而地毯的昂貴與價值,也仰賴編織師傅們的巧手工藝,透過長時間的投入與製作,才能完成踩踏感柔軟舒適的毯面,帶給人備受呵護之感。
(Photo via AllModern)
而既然提到了地毯的歷史,怎麼能不介紹世界最著名的手工地毯-波斯地毯呢?波斯地毯來自伊朗的波斯帝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的歷史,當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波斯並燒毀波利斯(Persepolis)時,波斯地毯奇蹟式的與許多藝術品與建築一般,幸而存活下來,並得以蓬勃發展起來。地毯不僅被視為奢華的象徵,也擁戴為本土文化的精粹,一直到17世紀,在薩非王朝阿拔斯一世時期,進入了往外發揚的黃金時代。
(Photo via anthropologie )
而波斯地毯能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談及兩大特點,一是堅持使用天然材料,並以手工製作,二是經由天然植物與礦石來提取染料,無論使用多久都不會褪色!此外,若要評斷一張地毯的精緻度,可以經由材質、結數與道數來判斷,其中天然真絲、羊毛或者含棉材質的地毯,都十分具有收藏價值喔!而結數與道數則是會決定花色的精緻度以及圖案能否栩栩如生!
(Photo via Lobster & Swan )
若想以輕佈置的手法來讓空間煥然一新,選用一張耐用且具有特殊紋理的地毯,是個不會令人失望的決定。在選購地毯時,也有如選購藝術品,與空間產生無法複製重現的對話,可說是彰顯個人品味風格的絕佳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