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O UP 部落格

對於「美」的再定義,擁抱「無常」的審美 --侘寂 wabi-sabi

(Photo via poshpennies.com)


不同的文化經過長時間的傳輸與融匯,總會交融出嶄新、具有獨特性的審美哲學,在風格設計與宅妝美學的領域中也是如此,一種風格的產生,不會只是吸收了關於美學的觀念,也可能是從宗教、經濟、習俗……等處延伸而來。今天DO UP想為大家介紹一種可以代表日本哲思的美學風格,稱之為「侘寂」(日語:侘び寂び Wabi-sabi),此種美學思維充斥在日本廟宇建築與園藝的構想中,也可在日常器物的選用上窺見一二,在愈來愈崇尚返璞歸真的氛圍中,也漸漸成為空間佈置的主流風格之一!

(Photo via mariemasureel.be)


「侘寂」的概念延伸自佛教的禪宗,以接受短暫與不完美為核心精神,侘寂(Wabi Sabi)二字為複合詞,「Wabi」意味著出世離群、退居於山林中的生活方式,內含對自身與哲學的反思,帶出空間的性質;「Sabi」則有 「寒」、「貧」以及「凋零」等意,進而延伸出此風格定義「美」的思維,原本的詞意中也含有向他人傳遞思想的方向性,常用於與時間有關的語境中,因此具有時間軸線的意味。侘寂二字結合起來,便全面性的囊括了空間與時間的維度,影響了此風格在美學的呈現上,不僅僅在於具體的物質上,也包含對於時間的感知與哲思。


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達精神。因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
​— 鈴木大拙

(Photo via lornadesantos.com)


此種美學風格最早見於日本鎌倉和室町時代的山林隱士,在物資缺乏的生活中,他們將此匱乏轉化為精神滿足的條件,從貧窮與枯槁中提煉出富有精神性的美學哲思。屏棄對於器物外在完美性的追求,轉而重視其不對稱性、粗糙與簡單低調的面貌,認為其與自然性具有更高的連結,因此也被稱為「物質的禪」。

(Photo via jakecurtis.co.uk)


具有侘寂感的空間,通常會保留粗糙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牆面,保有材質的斑駁感,同時留住時間流逝的痕跡,帶給人彷彿置身於原始洞穴中的感受,凹凸的牆面可減緩光照的反射,因此室內會變明亮卻柔和,在空間感上顯得更加具有層次與深度。此外,原木材質的使用也是一大重點,其具有份量的視覺感可以為空間帶來穩定的效果,通常也不會有過多的裁切與加工,盡可能保持原貌,營造自然生長之態,賦予空間經歷風霜卻生機不減的活力。

(Photo via openhouse-magazine.com)

(Photo via mariefranceasia.com)


在傢俱的挑選與佈置上,可挑選具有自然肌理且較為質樸的款式,扣合雅緻素樸的核心精神。無論是亞麻布料、籐編材質或者原木製成的單品都能讓傢俱與硬體設計協和一致,在色調上也能相互融合,展現原野大地的古樸寧靜。選用陶藝花器或者燈飾,可以為空間增添線條較為柔和流暢的視覺感,提煉出優雅的氣息,而在侘寂美學中,相較於豐富的鮮花點綴,會更鍾情於素色的花草,或者著重於姿態展現的枝枒,讓空間能保有靜謐卻不失自然生機。

(Photo via harleenmcleaninteriors.com)

(Photo via beha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