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空間的美學,應該要有哪些元素構成,都會有不同的見解,甚而我們的喜好居多也不會是單一的,在思考空間陳設時,也許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很多東西我都好喜歡,但是不知道該把哪些東西放在一起?」。家配師的使命便在於,為每一個空間進行風格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取捨」的過程。耐看耐住的宅妝設計,不會是將喜歡的東西都塞進同一個空間中,反之,懂得有限度的置放風格家具,並於空間中適度留白,才能展現雋永的家配美學。今天DO UP就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在空間中「留白」的重要性!
(photo via tumblr)
|留白之處,是讓空間呼吸流動的根本
試著想像,如果空間中的每一個牆面與角落,都放滿了裝飾物件與家具,空間是否會顯得相當擁擠呢?空間本身具有尺度,其中包含前後深度、左右廣度與上下高度,而空間尺度的感受,需要藉由物件放置的位置來表現,反之若是將空隙之處都填滿,會讓空間顯得平面而單一,在擁擠侷促的空間中生活與移動,居住者也會感到有壓迫感,這就是因為空間本身沒有能夠容納呼吸與流動的餘裕。
留白的空間,可以讓重點家具成為視覺焦點,讓空間的主次順序一目瞭然,也能讓動線更加清晰與流暢,同時也會更有利於風格的整合。在現實面上,如果裝潢上的預算不足,也大可以放心的讓簡化空間的裝飾設計,以輕裝潢的方式打造留白簡約的空間,將預算留給可以帶來質感與美感的設計風格家具!
(photo via Aethera , etsy )
|空間中的留白,是光影的畫紙
空間中是否有絕佳的採光,如今成為大多數人對於空間的基本要求,我們都已然了解到自然光對於空間的重要性,也喜歡看著光影灑落在環境中的畫面,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寧靜,恍如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如果空間沒有適度的留白,光影的灑落效果便會大打折扣,光的色調會被填滿空間的物件與色調吸收進而消弭。於是空間中留白的一道白牆,或者一道留白的廊道,甚而是毫無裝飾的地面,都能成為光影的畫布,在其上揮灑灰階的色調漸變,或者是映照出樹影的姿態...等。
(photo via instagram , pinterest ,Studio Janne Wellens)
|適度留白,增加裝飾的機動性
最後,在空間中留白還有什麼好處呢?把留白的地方想像成一張空白的畫紙,意味著上頭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任你揮灑,只要謹記,一次抓住一個重點與主軸,便能跟隨心情去更換上頭的佈置,比如不同風格的畫作,或者藉由不同色調的地毯來轉化氛圍,或者擺上一張茶几與簡單的花藝,就能為空間換上不同的樣貌。喜歡手作藝品的人,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製作牆面掛飾,來提昇空間的裝飾性,增加生活的情調。在北歐風格居家中也經常能見,在一面空白的牆壁上,掛了大小不一、風格迥異的畫作,藉由縮小化作尺寸,讓多張畫作集合的景象能找到相互協調的平衡點,避免讓視覺過於凌亂而模糊了焦點。
(photo via ZHUOMU , Upton ,Sarah Smallwood , pinterest , Olivia Thebaut , My Scandinavian Home)
在思考空間規劃時,空間中的設計由大至小,都會影響使用者的舒適度,以及視覺上的美感。在大範圍的格局設計、動線設計擬定之後,就需要仰賴軟裝設計來具體化使用者的居住習慣與偏好,透過家具挑選來完成空間風格佈置。軟裝師透過大量收集不同家具設計師的作品,來為風格各異的空間塑造獨特的家配美學,其中熟知在設計界中的經典款以及大師巨擘也是必要的累積,從中能更加了解設計史的脈絡與演進。今天DO UP想跟大家介紹丹麥現代家具之父 — Kaare Klint,身為許多大師的老師,其獨到的設計方法也成為設計界的門派之一,影響了許多後輩,也為世界帶來許多既美觀又實用的家具單品,怎麼能不好好認識一下這位大師呢?
(photo via CARL HANSEN)
|耳濡目染的美學環境,從建築與藝術延伸出設計觸角
(photo via leklint , Wallpaper)
Kaare Klint 誕生於建築世家,從小就浸潤於美學充斥的環境當中,很早就投入建築工作,並曾與父親一同建造哥本哈根的Bethlehem教堂。1924年,Kaare Klint創建了皇家哥本哈根美術學院中的家具設計學校,擔任家具系的講師,一直到1954年去世為止,都在皇家美術學院中努力栽培後進,培育出許多設計界的大師,如Poul Kjærholm及Børge Mogensen等,也因此獲得了「丹麥現代家具之父」的稱號。
|信奉傳統工藝價值,提倡再設計概念
(photo via VNTG,1stdibs)
Kaare Klint 任教於皇家美術學院期間,與一般學院作風不同,他並不揚棄傳統,反之鼓勵學生們深入分析所有建築與家具的根基,探究其設計形式,並且予以創新的精神追求自然與實用的價值。其教學方式也以測量傳統家具,並且對功能、材料、結構的單純研究著稱,藉由這些穩紮穩打的過程,體現「做中學」的教育。此外,Kaare Klin也提倡了「再設計」的概念,將計有存在的設計予以改良,更符合現代人生活所需。比如於1927年設計的名椅Red Chair1,是經由改良十八世紀英國家具而得來,將裝飾雕刻予以去除,留下簡練的線條,使其展現現代美感,脫胎換骨!1930年再度創造了另一個經典名椅 --Propeller Stoo(螺旋槳凳),以木材與帆布組成,靈感來自於埃及的折凳,將凳腳設計為可以重疊的螺旋槳結構,達到方便收納別且不佔空間的功能,也再次向世人展現丹麥高超的木工技藝。
(photo via Studio Schalling , P H I L L I P S )
(photo via Classic Driver)
|引進數學方法,深入計算人體與家具的相互關係
Kaare Klint 的信念是,每一個組件都有它存在的目的,無論是為了支撐結構,或者貼合人體,因此將人因工程導入設計中,將使用者的需求擺在考量的首位,這樣的設計哲學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丹麥家具設計者。Kaare Klint 在設計家具之前,會先徹底了解每件家具的用途,並且也會對於人體與家具之間的交互關係深入探討,進而採用黃金比例1:1.618來掌握家具與人體之間的比例尺寸。Kaare Klint終其一生保持對於傳統技藝的尊重,並且將數學方法與易用性的概念帶進家具設計,這套設計方法也成功的傳承給後輩設計師們,讓丹麥成為現代家具設計的重鎮,形塑了丹麥家具設計的黃金時期。
(photo via CARL HANSEN , Artsy)
每位空間規劃師的心目中,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位崇仰的巨擘,面對每一個嶄新的空間,在思考其中的軟裝設計時,也總會從腦海中翻取經典設計單品,嘗試讓雋永的單品為空間陳設提煉出令人過目難忘的氣質。每一位設計師都擁有自己獨到的設計語彙,在進行家具挑選時,去細細觀察與推演個別單品的佈置效果,也能從中發掘單品的多元可能性,讓風格搭配跳脫公式。因此廣泛地認識不同的設計大師是很重要的培養,今天DO UP想為大家介紹一位內心具有雕塑魂的設計巨擘 — Harry Bertoia,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與設計吧!
Harry Bertoia出生於1915年3月10日,成長於義大利弗留利的聖洛倫索小村莊。Harry Bertoia自小就展現了高度的藝術天份,小學五年級時便有美術老師建議他前往美國接受專業的藝術培訓,因此於1930年Harry Bertoia便移居美國底特律,進入卡斯技術高中裡,就讀為藝術與科學方面天才所開設的特殊項目。1936年,他便順利獲得底特律工藝美術學會的獎學金,並且開始修習繪畫藝術。
直到1937年秋天,Harry Bertoia又得到另一項獎學金,讓他可以前往密⻄根州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就讀,當時的克蘭布魯克學院就有如藝術設計的大熔爐一般,吸引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前往取經,而Harry Bertoia也是在此次奠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他日後生活與事業的重要轉折點。1939年,Eliel Saarinen提議Harry Bertoia重新開設金屬加工車間,不過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時期,金屬材料短缺,因此Harry Bertoia只能先專注於珠寶的設計,並於當時為Ray Eames和Ruth Bacon製作結婚戒指,珠寶的有機形狀與精緻細節更成為Harry Bertoia早期的雕塑靈感來源。
“你會經歷這些情緒—--快樂、痛苦、幸福、悲傷—--如果你手上恰好有一塊金屬—--你只是在塑 造它。” — Harry Bertoia
在奠定了他在藝術界的名聲與豐厚的實力後,Harry Bertoia曾在1943年前往與Eames夫婦一同工作,實驗模壓膠合板應用於家具的可能性。爾後於1950年收到Knoll,Inc的邀請,為其設計家具作 品,給予了Harry Bertoia高度的自由與信任,因此推動了Bertoia單椅系列的誕生,並立即揚名全球。Bertoia單椅便是我們俗稱的:鑽石椅,結構上由鑽石提供靈感,在材質上以金屬鏤空表現,視覺感十分輕盈簡約,鏤空的語彙象徵了鑽石的精緻稜角變化,椅背與扶手的角度符合人體工學,乘坐於其中會有被溫柔包覆的感受。Bertoia單椅系列同時也帶動了現代家具運動,翻轉了眾人對 於家具設計的印象與陳舊思維。
(Photo via Harry Bertoia)
藝術與風格家具設計經常是不分家的,如今的家配師更加注重在思考空間規劃時,挑選具有藝術美感的家具配飾來妝點空間,其中居家佈置與商業擺設都會因應不同的風格設計,而有相異的家具挑選取向。空間佈置師需要多涉獵多元風格的家具設計以及藝術家作品,才能持續為空間注入新的活水,提升家配美學以及商業陳列美學。今天想為大家介紹一位來自日本的陶藝家 —Yuko Nishikawa,她以紙纖維與陶土媒材做結合,推出一系列的吊燈作品,靈動的造型與錯落的分佈, 推疊出有如夢幻森林的景象,趕緊跟著DO UP一起看下去吧!
Yuko Nishikawa出生並成長於日本東京以南的一個海濱小鎮,爾後至紐約研讀室內設計,於2002年畢業於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當時針對法院、醫院與聯邦大樓的空間設計進行研究調查,並協助紐約的工作室品牌如: Clodagh、Bilhuber Inc. 和Alexandra Champalimaud等,進行空間規劃與室內風格設計。
擁有室內設計背景的Yuko Nishikawa,曾為輕奢風格的家居品牌-Donghia進行家具與燈飾設計長達九年的時間,過程中學習了各種工藝技法,包含玻璃、木工、金屬以及漆器或者皮革,與此同時也默默的發展著屬於自己的陶藝工作室。
目前Yuko Nishikawa與朋友們一同於紐約布魯克林威廉斯堡工業區的工作室進行創作,她將此空 間命名為森林,寄託萬物生長、滋養生命的寓意。同時也是激發好奇心與勇於創造實驗的場域,基於其室內設計背景,Yuko Nishikawa的陶瓷作品將雕塑與家飾配件做結合,可以視為一項藝術作品,亦具有功能性。風格上以色彩豐富、質感活潑立有一席之地,旨在創建一個屬於夢裡的情境,與人愉悅輕盈的感受,讓人得以悠遊徜徉於其中。
|You See a Sheep 照明系列
You See a Sheep為一組照明系列,燈罩外殼以紙纖維融進陶瓷漿中,藉此塑造出具有紙質感的陶瓷外殼,並以手捏陶技法中的泥條技法,以盤繞的方式形塑多變靈活的造型,等待陶瓷稍微乾燥後,在進行切洞的步驟,讓光芒能經由孔洞溫和的散發出來。Yuko Nishikawa 表示,此系列是受到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的《小王子》以及古川秀夫的《Model T Frankenstein》所啟發,想 表達我們所想像的一切,都存在於我們的感知中,換句話說:想像力就是我們的超能力!
(All photo via Yuko Nishikawa)
一年一度的盛會,米蘭家具展於4/18-23舉行,每一年的展期都令對空間設計有興趣或者關注的人們趨之若鶩,許多軟裝師也會前往,觀察現今軟裝設計流行的趨勢、蒐集風格家具品牌、尋找空間佈置與空間規劃的靈感。此次吸引了近兩千家品牌參展,是來自各國的佼佼者展露實力的舞台,經由作品來表達對於家配美學或者商業空間佈置的想像與觀點,今天DO UP就要帶大家來認識一下,有如家具設計界嘉年華會的米蘭家具展,是如何發展而來,且今年的設計展又有哪些亮點呢?
今年邁入第61屆的米蘭家具展,首屆創辦於1961年,是由當時在業界具有指標性地位,且具有遠見的義大利家具企業推動舉辦而成。在當時並沒有辦法如現今一般,規模化的舉辦展覽,由於當時的家具居多仰賴純手工藝。此後,從1974年開始,展會更是增添了每兩年一度的主題展會—--廚房家具展(Eurocucina),1976年開始增辦了國際燈具展(Euroluce),在1982年辦公家具展 (Eimu)又開幕了,1989年再加上裝飾配套展(Complemento di Arredo),使展會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具裝飾展覽系統。系列展覽的最終,於1998年誕生了衛星展(Salone Satellite),此展覽是為設計界的新星提供一個舞台,展示其前衛的設計作品,轉眼成為培養年輕設計師的熔爐。
米蘭家具展於每年的四月中旬舉辦,會囊括每年舉辦的居家家具展和裝飾配套展,奇數年則會舉辦燈具展和辦公家具展,偶數年舉辦廚房家具展。今年恰巧逢奇數年,因此此次的傢俱設計展便結合米蘭國際燈具展一同舉行。
此次的米蘭家具展,在整體策略上有了翻新,反映在其展場設計上,將展場整併為單一平面,有效將動線單純化,讓參訪者能輕易的找到目標展位,在「歐洲燈光國際照明雙年展」展區則是採用了環狀結構,使參訪的人流可以移動的更加順暢,大幅提升了觀展體驗的品質,也讓參展的品牌能有 更高且平均的曝光度。
在米蘭家具展的會場中,以往都會有散佈於各處的文化活動,而今年則是全部整併於展場的大小展演空間中,包含各式講座、研討會以及工作坊等,在單一展區中就能看到形式多元的作品!
今年的歐洲燈光國際照明展是由米蘭建築設計工作室「Lombardini22」負責展場設計,主題定為: 光之城(The City of Lights),於其中引入了都市規劃的概念並活用於商展中。團隊刻意調低環境的亮度,將舞台完整的保留給燈具們,展櫃也配合動線進行角度的調整,大大地拓展了展品的可見度呢!
看完這些介紹後,是否有對於米蘭家具展有更多瞭解了呢?快跟我們一樣,把親臨米蘭家具展列入人生必做清單中吧!
(Photo via Salone del Mobile.Milano)
居家生活環境的空間規劃,會隨著人們日常習慣的改變而調整,近幾年居家工作漸漸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在軟裝設計上,也開始必須思考如何在空間中植入對於辦公需求友善的配置。除了有實質的辦公功能以外,人們對於辦公氛圍的期待也不同往日,希望能營造出舒適溫暖的氣息,舒緩工作時的壓力,這些需求都能靠空間佈置來達成。今天DO UP想帶大家來看看,如何運用擺設與家具挑選,增加居家工作的儀式感,經由家具搭配使辦公與居家生活能共存於一室中,同時不減損家配美學!
(photo via Sharp and Grey Interiors)
家中最適合作為辦公區域的地方,除了書房以外,將餐廳打造為能居家辦公的多功能空間,是近幾年來的設計風潮。餐廳具有開闊的空間與視野,不如書房一般有種閉鎖的感受,在動線上也能更輕易地抵達其他區域,讓生活動線更加流暢。如何讓餐廳也能搖身一變成為絕佳的辦公領域呢?首先,可以為餐廳區域挑選一盞具有設計美感的吊燈,懸掛於餐桌上,提供足夠光亮的照明,不必擔心辦公時視線不清,同時吊燈能提升空間的氛圍,舒緩辦公的拘謹感,揮別辦公室的慘白日光燈,改以柔和黃光陪伴工作。
(photo via Apartment Therapy , The Design Files , Behance )
接著可以從餐桌與餐椅挑選著手,回應空間整體風格設計進行家具挑選,餐桌與餐椅不一定要是配套的,可以挑選殊異卻和諧的款式做搭配。此外,考量到辦公時間會較長,挑選座椅時可以更注重乘坐的舒適度,具有軟椅墊的款式為佳,椅背不宜太過傾斜,以免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脊椎的不適。 餐桌上也可以放置鮮花來做簡單的妝點,一掃辦公空間的沉悶氣息。
(photo via sightunseen , Lightswing , xvleer )
對於辦公空間來說,足夠的置物櫃體十分重要,將文件資料整齊排放於櫃體上,可以避免空間看起來雜亂無章,因此在餐桌附近可以設計固定式櫃體,亦可購買可活動式的櫃體擺放於側。在思考櫃體款式時,可以將開放式櫃體與櫃門櫃體相互結合,讓開放式的層架也能具備展示功能,而有櫃門的櫃體則可以收納繁多的文件或者雜物。收納整齊的櫃體也會提升空間視覺美感,零星的裝飾物品 能帶來有如在具備人文氣息的咖啡廳上班的氛圍。
(photo via gooood , Artfully Walls , Leola Home Decor)
最後,為自己的工作桌上挑一組喜歡的馬克杯組吧!無論是咖啡與茶,都是陪伴我們工作的好夥伴,如果能用自己心儀的杯組承裝,在想喘口氣時雙手捧起啜飲一口,就能暫時舒緩工作的疲憊感!漂亮的杯組也肯定是為空間增色的裝飾物品之一,現在就趕緊為自己手刀挑選起來吧!
(photo via etsy ,matildagoad)
陪伴台南走過35年長河的「台南大飯店」,決定以全新的內裝與情懷,迎接每位到來的旅人,並 改名為 — 「天下南隅」。邀請本事空間製作所為其操刀設計,在硬裝格局上做了更體貼使用者的調整,在軟裝設計與空間規劃上,呈現濃濃的復古情調,材質選用上多使用早年台灣屋舍中常見的材料,以木質結合磁磚,以及局部的金屬調性,來營造低調奢華感。本事設計運用家具與擺設挑選,回應空間材質,達到整體風格整合,讓人一踏入空間,就有如踏上時光機,回到我們嚮往的美好年代,經歷一場午夜巴黎的探險。今天就跟著DO UP一起來見證台南大飯店的新生樣貌!
在翻新的一樓大廳中,本事空間製作所採用了大面積的不銹鋼材質,搭配以柚木拼花並打磨而成的實木地板,再現台灣早期客廳常見的五合木拼花地板,打造出歡迎旅人到來的溫馨客廳氛圍。木質、不銹鋼金屬以及大理石紋的異材質拼接,為空間賦予既熟悉也新奇的視覺感。而在櫃檯左右置 放了古典銀行燈,以物件點亮空間的復古情懷,錯落的壁燈以不同層次的亮度,照亮空間中的每個轉角,明暗有致,創造了豐富的光影變化。將八樓空間塑造為公共圖書館,提供多種座位形式,邀請旅人們在閒暇時光前來挑選一本書籍,享受片刻的寧靜時光,進行一場與自己的對話。
在客房設計方面,旅人們會見到舊時代常見的馬賽克磚、水磨石、深色木紋家具以及老件燈具...等,這些曾被認為過時老氣的元素,經由巧妙的安排組合,如今搖身成為時髦的最佳代表,在摩登的氛圍中,仍能感受到回家一般的親切感,徜徉在如舊亦如新的空間中。空間色調以內斂神秘的古銅與藍綠色為基調,帶出靜謐精緻質感,客房外的景致便是台南是舊街區的街景,以及赤崁樓的古城風情,作為距離赤崁樓最近的飯店,將台南最美的夜景盡收眼底。
而老臺南人最鍾情與熟悉的⻄餐廳--圓頂⻄餐廳,從八樓搬遷到了頂樓,擁有了更加遼闊的台南景緻,在風格上維持一致的摩登復古調性。圓頂⻄餐廳提供3-4人、12人到24人的大中小型包廂,包廂內選用了「伏流物件」所製作的燈具,於空間中閃耀如星子,讓用餐時光更加親密自在,一方面 保留傳統的自助吧形式,同時在餐點上予以創新,讓新舊食客擁有更全面豐富的料理體驗。
是否想到台南來趟旅行了呢?不妨入住天下南隅,一同置身於南方的懷舊情調與浪漫!
(All photo via 天下南隅 )
在空間設計的領域中,除了格局、採光、動線...等大範圍規劃設計會影響整體家配美學以外,經由風格家具與擺設挑選來呼應空間風格搭配的軟裝設計,也會影響空間氛圍與氣質。家配師在思考空間陳列時,需要以風格整合為主要目標,但又不能樣樣以安全牌為上策,因此收集單品具有設計美 感,又不會難以相互搭配的家飾品牌是十分必要的!今天DO UP想要為大家介紹一個心頭好,來自哥本哈根的家飾品牌 — 101 COPENHAGEN,品牌中的每一件單品都看似簡約,卻擁有耐人尋 味的細節美感,雖以黑白色調為主,卻依舊能為空間帶來亮點與氣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吧!
| 101 COPENHAGEN 品牌源起
101 Copenhagen成立於2017年,為來自北歐丹麥的設計品牌。該品牌所產出的傢俱單品街鎔鑄了 北歐特有的美學於其中,並且受到日本極簡主義的影響,以黑白純色調為主,或者表現材質原有色調,去除過多誇飾的裝飾語彙,信仰有機造型的魅力,提煉出線條優美流暢,造型簡約雋永的獨到 風格。將⻄方與東方文化予以融合,使設計顯得自由且具有活力,將兩者優勢的交集藉由設計加以闡發,強調材料與工藝傳統的價值,創造出兼具有趣味性與個性化的獨特作品。
| 101 Copenhagen的靈魂人物
101 Copenhagen由Tommy Hyldahl和Kristian Sofus Hansen以及Nicolaj Nøddesbo組成。Tommy Hyldahl和 Kristian Sofus Hansen曾分別在時尚界、丹麥皇家美術學院深耕,也經常到日本旅行,吸收了來自⻄方與東方的文化美學精粹,將極簡主義雕塑和概念設計的敘事表現在家具設計中。而Nicolaj Nøddesbo則受過建築師培訓,因此提供了許多照明解決方案以及材質運用的知識,三位設計師皆致力於傳承斯堪蒂納維亞的美學語境,並且從中注入日式簡約精神,尊重品質、傳統以及物質性,因而能創造出翻新觸覺、令人印象深刻的傢俱單品。
|對於可持續性材質的實驗與追求
101 Copenhagen的設計單品以天然材料為重點,熱愛以陶瓷、混凝土和金屬營造視覺與觸覺印象。並且重視材料的環保與可持續性,以此標準不間斷的進行優化,讓家具具備有「可報廢」的潛力,避免設計單品成為地球的負擔。其中混凝土採用纖維混凝土,而拒絕聚酯原料,堅守環保的理念。目前該品牌也在開發不含聚苯乙烯的燈飾包裝,期待將來可以利用可回收紙板進行包裹,將環保思維貫徹於整個生產鏈中!
|闡述北歐凝鍊美學,崇尚日式禪意簡約的設計單品
101 Copenhagen出產的單品種類多元,從大型傢俱、陶瓷花器與碗器、燈飾以及藝術品...等,都能從官網中購入。並且消費者也能從官網中取得家具家飾如何妝點空間的提案,讓每一件單品能完整消費者的空間想像,而非觸不可及的美麗物件。從101 Copenhagen的系列單品中亦可發現,即便色調單純,造型以方正或者圓形為基礎,經由解構後重組的造型,不僅充滿意趣也不會削弱其實用性,簡單擺放空間中便能提升整體氣質與氛圍!
(All photo via 101 Copenhagen)
空間氛圍的營造,可以仰賴空間陳設來完整,對於空間佈置師來說,無論是居家佈置或者商業擺設,都會先擬定一個主軸來進行發想。在主軸上,挑選合適的家具搭配,並達成風格整合的任務,便能讓空間自行產生故事以及氛圍。不同的家具在空間中,擔任的角色也不大一樣,可以賦予空間不同的美學提升,其中燈飾是許多軟裝師用來提升空間精緻度時,常會用心斟酌的家具之一,今天DO UP想帶大家來看看一個收藏已久的燈飾品牌 — HILLIARD LAMP,該品牌著眼於工藝之美,並賦予其簡約優雅的造型線條,能賦予空間高雅大器之感!
HILLIARD LAMP由Noel Hilliard 和Janene Anderson Hilliard 創立於1975年,他們相遇於1974年,在 洪堡洲立大學的藝術課堂上,驚喜地發現雙方都對於訂製燈飾有相同的信念與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的協作之下,為燈飾領域創造了許多雋永的火花,對於燈飾的藝術性與功能性的兼備,有著嚴苛的標準,而如今HILLIARD LAMP的主持設計師便是他們的兒子— Samuel Hilliard ,傳承延續著他們的精神。
Janene Hilliard熱愛從世界各地的文化古物中尋找靈感,並且專研於玻璃工藝,經常將彩色玻璃工藝運用於燈飾設計上,而Noel Hilliard則是喜歡將古老的玻璃工藝與青銅材料做結合,激盪出新穎的形式。1978年,Noel Hilliard於自家後院製造了一個鑄造熔爐,自行投入了青銅燈飾底座以及玻璃飾面的製作過程,因此HILLIARD LAMP 出產的燈飾,可見手工藝製作的獨特美感,令人愛不釋手。
對於首席設計師Samuel Hilliard 而言,他曾分享決定設計的兩個關鍵問題便是:「設計中感興趣的元素是什麼?」以及「設計需要提供什麼功能?」。單一偏重於藝術設計層面或者功能性並非HILLIARD LAMP的信念,在設計燈飾時,同時考量到市場的喜好度,以及對於使用者的體貼度,從中實現自己對於藝術性的渴望,才能成就專屬於HILLIARD LAMP的燈飾。而Samuel Hilliard也表示,在選購燈具時,可以先考量希望燈具照亮的區域範圍,來決定其尺寸大小,因為HILLIARD LAMP的底座尺寸都是可以訂製的,讓燈具在空間中不顯得突兀,反之能為空間美學加分!
(All photo via HILLIARD LAMP)
設計產業的風格轉變是日新月異的,也因此為地球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垃圾負擔,每一次的風格轉換,意味著前一批作品的淘汰,如今許多人擁有環保意識,開始試圖減少家居改裝的成本,轉而藉由軟裝設計的思維來進行空間規劃,賦予新的生活樣貌。對於家配師來說,在為客戶挑選風格家具時,除了要考量到擺設挑選的風格整合性,也會試圖尋找具有環保意識的品牌,讓家具單品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為環保盡一分心力。今天DO UP想為大家介紹一個燈飾品牌 - Palefire,該品牌設計的燈飾不僅能為家配美學加分,也不會為地球帶來負擔,帶有極簡主義美學語彙,也能從中窺見負責人深厚的純美術 (Fine art)底子,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
|深入極簡主義美學,揉和新藝術運動的華麗元素
Palefire品牌名稱取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以及莎士比亞的《雅典的丁門》:「月亮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偷,/她從太陽手中奪走了她蒼白的火焰」,而這句話在世人的解讀之下,是關於創造力本身的隱喻。Palefire的品牌核心精神,便是將家居設計與純美術之間,曾經被明確劃分的界線予以模糊,希望能為家具設計帶來藝術性。在設計美學上,信奉極簡主義,在造型上以簡約的線條成型,因而誕生了U/V系列燈飾。在簡約造型之上,賦予其表面活潑的彩繪,從中可以窺見來自新藝術運動以及普普風格的語彙。Palefire由Rowena Morgan-Cox創立,來自倫敦的家具設計師,畢業於考陶爾德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研讀19世紀的歐洲繪畫與雕塑。這些藝術基底使她將工藝美術的狂野美學與歐洲現代主義相互融匯,成就了Palefire的獨特風格。
Palefire的另一項主張,是在不影響美感的情況下,讓設計同時具有環保意識,每一個作品都是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的,因此對於材料及其影響需要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模組化生產方式,盡可能減少浪費。為了回應此主張,Palefire選用紙漿作為燈飾材料,所有燈飾的製作都交由位於巴塞隆那郊外的一間小型工作坊,在那裡,利用加工程序經廢紙轉化為可製造複雜結構的材料。而最後的手繪程序則由坎伯韋爾工作室的團隊使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塗料進行手繪。此外,該品牌也計畫增加修復與更新服務,藉此延長燈飾壽命,包含修補破損表面,希望能藉此減少垃圾的產生!
|可持續設計與工藝的結合
|燈飾作品介紹
Palefire的首個燈飾系列稱為:U/V,包含八種設計款式,使用五種再生紙漿的模組化系統,讓每個燈飾都能達到結構穩健,並且重量輕且具有紙材料的獨特紋理。取名為U/V,可由燈飾造型窺見一二,每一盞燈都能解構成U與V造型的組合,經由多種排列方式,構成視覺效果各異的燈飾。燈飾表面可以選擇狂野的彩繪,亦可選擇單色清漆,每一款燈飾都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定製。該系列有桌燈、吊燈、立燈等多種不同運用款式,可以靈活的妝點空間,同時又具備環保性質,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熱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