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O UP 部落格

粗獷建築之復興

大家是否都有看過「粗獷派建築師」這部電影呢?甚麼又是所謂的粗獷主義呢?今天就跟著DO UP一起來認識這個對許多建築師與軟裝師造成重大影響的設計思維吧! 

|粗獷主義的誕生:野性美學背後的歷史脈絡

粗獷主義(Brutalism)誕生於 1950 年代的戰後歐洲。彼時,城市從廢墟中重建,建築師需要以低成本、大規模的方式提供住房與公共設施。在現代主義轉型的背景下,粗獷主義推崇「真實的材料」與「直接的結構表達」,以裸露混凝土、簡潔幾何形體回應功能需求與時代精神。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對粗獷建築的定義,著重於非比尋常或巨大的形體(massive form)、如實呈現的材料表面(as found material)、以及結構的直接展現(expression of structure)。雖然早年常被視為「醜陋的水泥巨獸」,但隨著建築史觀的轉變,粗獷主義逐漸被重新理解,並在全球多地展開保存與復興行動,如「SOS Brutalism」計畫與各地展覽,讓曾被忽略的混凝土地標再次被看見。

|銀幕下的建築敘事:電影如何喚醒粗獷建築的情感力量

在電影《粗獷派建築師》中,以建築的「粗獷」作為隱喻,映照人性的複雜與矛盾。片中匈牙利建築師托特,並非以典型粗獷派形象出現,而是歷經頹敗與掙扎,隨著生活轉好,外表與氣質也隨之轉變。電影更聚焦於「建築師」本身——在權力、資源與理想間拉扯,建築成為情感與道德的折射。這種沉靜與堅定的空間語言,讓我們想起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曾說,混凝土能承載多樣的表情,既可如柯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般粗獷有力,也能如路易斯·康的金貝爾美術館般端正莊嚴。銀幕上的粗獷建築,不僅承載功能,更映照人的情感掙扎,展現風格內在的溫柔。

|粗獷風格的生活延伸:以軟裝再現材質與情緒

粗獷主義如今不僅存在於建築外觀,也能延伸至居家佈置與商業空間陳列美學。在空間規劃中,可以透過軟裝設計來呼應它的精神,比如選擇無光澤、帶有做舊痕跡的金屬燈具,或者造型線條極簡的家具,讓結構感在室內延續,以及帶有粗糙紋理的布料或自然質感的皮革,延伸混凝土的真實與重量,再以灰、黑、土褐等沉穩的中性色調覆蓋空間,使氛圍靜謐而內斂。這些看似低調的細節,讓粗獷風格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平易近人,不再只是遙遠的城市地標,而成為可以被觸摸、被使用、並與日常節奏共鳴的情感場域。 

|新時代的粗獷建築:保存、再利用與設計的未來思辨

近年,粗獷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成為國際間的關注焦點。新作如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UTEC Lima),以「人造懸崖」為概念的垂直校園,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蘇瑞福學生中心以紅磚幾何形構成的外觀,都顯示粗獷精神的延續與變奏。這些案例證明,粗獷主義不必被束縛於單一時代風格,它可以是新/後粗獷的混合體,也可以借題發揮,融入當代的永續與美學思維。從被誤解、被忽略,到被保存、被再造,粗獷建築的故事,也是我們重新審視功能、材料與生活價值的過程。

(photos via LovattRyan , a24 ,QUIET MINIMAL ,Sage Ross ,Daniel Schwen)


延伸閱讀:以現代型豪宅揭開新篇章的舊社會住宅 -雪梨天狼星大樓

延伸閱讀:漆器與現代工藝的跨時空結合 - Garnier & Linker 漆器系列家具


DO UP 軟裝設計公司 致力於將軟裝設計美學帶入空間中。

提供專業價值的軟裝設計服務,藉由具有設計感的訂製家具家飾品,佈置出有質感與功能兼具的空間。

看更多作品看我們的服務流程|聯繫資訊:02-7728-6213|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391巷1號1樓(預約制)